生活中的六度萬行

2014年,我參加了專修班。剛開始,我每週一上課,禪定一次;後來轉入精修班,變成每週一、二上課,禪定也增加到兩、三次。

慢慢地,我愈來愈珍惜,覺得自己可能找到了一個寶貝,所以我每天都自動收看悟覺妙天師父在台灣藝術有線電視台,每天早上六點及晚上十點播出的「智慧禪修講座」。如果早上睡過頭,就晚上補看;如果晚上忙做實驗,我也會趕在十點前回家,看完再回實驗室,然後工作到深夜兩點。

我這麼做,是因為我想多了解自己不知道的領域,原因很簡單,如果連我自己都不懂,如何講給別人聽呢?

很久以前,我曾看過一則報導:一個媽媽和小孩走在路邊,大卡車突然撞過來,壓住了孩子。這位媽媽二話不說,便搬起卡車,救出小孩,結果放下孩子後,她才發現自己的肋骨全斷了。那一瞬間,她什麼都沒想,只知道要救孩子。我想這可能就是悟覺妙天師父說的「精神體」的力量。

禪定坐不好的原因,是因為我們不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事。如果是,就會把它擺在第一位;就像那位母親一樣,當時她只知道要救孩子,其他什麼都不管,所以我們禪定時,應該要專注、集中到這樣的程度。當然,「想要意念集中」也是個念頭,只要還是意念,那就是「有相」。希望有一天,我能練習到藉由對脈輪的精神專注,進入到「無相」的法界。

從前,很多朋友找我去教會,我都會跟他們爭辯,我想他們應該都覺得我「沒救了」。不過我相信,他們絕對是一片真心,誠心誠意跟我分享他們的理念。

去上專修班後,一開始,師父講「究竟法」與「方便法」,我還以為是「就近法」,心想:「不錯啊!『就近』就是很快嘛!」後來看了師父在台灣藝術電視台的電視弘法課程,才知道「究竟」原來是指事情的真正根本。

仔細算算,妙天師父是從佛陀一路真傳下來的第八十五代,那我真是太幸運了!因為在全世界70億人、台灣2,300萬人當中,能夠跟隨師父修行的,可能還不到7萬人,這表示在全世界十萬人中,只有一個人有機會遇到師父!這麼重要的事情,我能不分享給朋友嗎?他們是如此真誠地待我,我一直沒有好好回報,如今終於可以和他們分享了!非但如此,我還可以讓他們知道,「信耶穌得永生」是「靈」的永生,若只是查經與禱告,可能沒找對方法,唯有印心佛法才是真正的究竟法!

為什麼要接引?如果你覺得某物不怎麼樣,就不會去提它;但如果它真的很好,難道我們只希望自己擁有嗎?不會的,因為你也有親友。更重要的,妙天師父在台灣藝術電視台所上的「智慧法門講座」,曾多次提到「六度萬行」,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: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智慧,最後解脫。每當我一邊聽,都會一邊想:「我做到了嗎?」

今天,只要我們一看到社會發生亂象,都會很自然地去指責別人。錯了!應該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到持戒,如果沒有,就不要去批評別人。所以,如果每個人都來修印心佛法,每個人都會反躬自省,那很多社會問題都會迎刃而解。

至於布施,我們通常看到一個人可憐,都會自然生起惻隱之心,這種布施就是一種慈悲;如果只想管好自己,便是沒有慈悲心,不可能成佛。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把慈悲心散播出去,那最快的方式當然就是先選自己認識的朋友;就像傳教士真心想把好東西分享給我一樣,我也是真心想要幫助他們。

不過,一般人對布施的概念,大都侷限在對人的「色身」作布施,後來我聽了道蓮師姐的解釋,才明白自己的格局太小。

因為幫助一個人的色身,充其量只是這一生,等他往生後,又要再來一次,而且搞不好還不一定是人,那豈不更糟?所以我們接引他往淨土走,不必再輪迴,這才是布施的真諦。

一定要把握機會,不能再等了!妙天師父今年80多歲了,我們常想,「師父還能帶我們多少年」;錯了!應該是「我還有多少機會跟著師父」,因為人生無常,我們誰也不知道,明天還會不會健康地活著。只要想到這一點,就會緊張了。就像如果明天車子就到了,但行李仍沒打包好,那就要趕快在發車之前整理好。只是我們現在不知道這個「期限」是何時,所以要趕緊精進,不能再等了!

到底該如何精進呢?雖然我們常因工作忙碌,或是積極性不足,導致每天的時間被分割得片片段段,不好利用。但既然要精進,就要學會利用零碎時間來練習專注和感應。不能盤腿時,坐著也行;不能坐時,站著或走路也可以練習。

通常我的禪心脈輪比較有感應,我會練習讓專注力儘量集中在一點,讓自己能突破,達到妙天師父說的「進入法界」。因為突破以後,我才能跟別人說,什麼叫「禪修」,什麼是「印心」;否則,就算講得再好,別人問一句「那你呢」,我就語塞了。所以自己一定要有見證,才能勇敢跟人家分享。

而這一切,絕不是為了自己「一個人」成佛,而是為了「一群人」可以一起成佛!

方便法要唸佛、誦經、禱告,要唸上億萬年才能到淨土。而印心佛法由妙天師父帶領,就有可能在這一世達成;那可是近得多了。如此看來,「究竟法」不也就是「就近法」嗎?是的,一點也沒錯。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和我一樣,追隨禪宗宗師悟覺妙天禪師修行印心究竟佛法,回到靈性的家。

(新竹‧謝光前師兄)

本文摘錄自禪天下出版「悅禪於心(第四輯)

 

分享給更多朋友: